商品对比

我的购物车

您好,欢迎来到 扫IC网 [登录] [注册] 邀请返利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
首页> 新闻动态> 文章内容

中国声谷招商推介会暨人工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全程报道(上)

2016-09-21 17:10

时间:2016年9月21日

地点:深圳希尔顿大中华

主题:中国声谷招商推介会暨人工智能产业高峰论坛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深圳共聚一堂,隆重举办中国声谷招商推介会暨人工智能产业高峰论坛,研讨产业发展路径、推进企业间交流合作、促进产业链优势互补,把握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共谋发展。本次活动嘉宾有合肥地方政府代表、17位行业特邀嘉宾,300多位来自人工智能关联产业的企业家及投资界的朋友,以及40多家专业媒体代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大家的到来!

    今天的会议共有五项议程,一合肥市经信委、合肥高新区管委会领导致辞;二是由安徽信投公司作中国声谷推介;三是特邀嘉宾分享;四是圆桌论坛;五是举行项目签约仪式。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合肥市经信委副主任张作清先生致辞,大家欢迎!


张作清: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在这美好的金秋九月,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深圳,共同举办中国声谷招商推介会暨人工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合肥市经信委,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的中心,市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近800万。合肥的科教资源优势丰富,是国家文明城市、创新试点市、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试点市和首批全国科技创业城市,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60余所,基础科研实力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十三五”期间国务院正式批复合肥将打造国家综合科研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着创新高校战略地位,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上半年,全市GDP达到2575.7亿元,增长9.4%,财政收入361.8亿元,同比增长16.7%,工业增加值实现1095.4亿元,同比增长9.1%,分别居全国省会城市的第九位和第四位。

    基于以科大讯飞为核心技术的语音产业的发展优势,2012年工信部和省政府共同建立了部省共同推进语音产业合作的机制,提出了加快建设合肥语音产业的宏伟目标。2014年,工信部批复我市的中国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基地的规划,规划目标为到2020年建成国家一流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实现企业总数超过600家,培育20亿以上企业30家,实现10亿用户,百亿企业和千亿产业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各位企业家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的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自主研发语音技术呈现很快的态势。去年全市智能语音产业链实现227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今年1至8月份,语音和人工智能产值209亿元,同比增长60%。中国声谷的载体建设加快完成,今年整个孵化园区将超过40万平米,其中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目前入园企业近50家,其中上市企业12家,核心园区项目也将交付使用,中小园区也即将开工建设。

    围绕着规划的目标,合肥市在发展语音产业的政策方面将给予以下方面的支持:

    第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将其发展重点推进的十大重点位置予以核心调度,一个高效的团队,一批产业政策,一个规划和一整套考核办法,固化了市长半年调度,分管副市长的季度调度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统筹协作,细化发展目标,推进工作计划,今年8月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专门赴科大讯飞开展调研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第二,政策扶持方面,一是全面落实部省合作推进机制的资金比例和额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每年固化3个亿重点支持语音产业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投资鼓励政策,在扶持产业政策方面增加了对语音和人工智能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纳入到了企业技术改造的创新内容,按设备投资12%给予奖励。第二是上台阶的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部级软件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年度销售收入突破5亿、10亿的企业分别给予80万和50万的奖励。税收奖励方面,对项目自投产下半年起来,连续五年由市、县、开发区将获得财力前三年按照100%、80%、60%奖励企业,后两年按照50%奖励企业。政府采购的奖励,对纳入合肥两创产品目录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品,在政府采购中予推广应用,同时降低0.6%个点。三是进一步加大推广示范应用项目,每年规划一批政府出资的社会管理类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先试,树立标杆。去年启动了11个项目,今年将起动13个项目,目前这些项目正在抓紧的编制和走在程序之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合肥是一个适宜投资兴业的好地方,是语音和人工智能创业新的摇篮,各种优势叠加聚集了合肥放眼全球智能产业的引力,目前来合肥投资的企业呈急剧增长,许多企业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乏浪潮、小米、联发科(音)、腾讯等知名的语音及软件企业。

    展望未来,合肥市将高举语音产业的大旗,积极发展各类软件产业,加快打造中国声谷和软件名城,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以语音技术为引导,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国际一流、国内最大的语音产业基地和中国声谷,这其中蕴藏着无限生机中国产业航母正在启航,热诚的欢迎在座各位到合肥指导考察投资兴业,与我们共创这个事业,我们全力以赴做好服务,为企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最后预祝各位来宾、企业家朋友身体健康,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请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欣女士致辞,大家欢迎!


王欣: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产业界、企业家、投资界以及媒体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原本我们相隔千里,今天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为了日后的合作共赢,从秋高气爽的合肥来到了还能感觉到夏的尾巴的深圳,在希尔顿中国声谷人工智能产业论坛相聚。再次我代表合肥高新产业区向各位莅临的企业代表们表现热烈的欢迎。

    首先允许我将合肥高新区情况将大家介绍一下,目前的区域面积是128平方共米,常住人口20余万,在全国146个国家级开发区是第7位。作为安徽省最大的技术产业化基地,合肥高新区的定位“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的新高度”,也就是说围绕工业、创新这两个核心,我们一直在坚定的努力着,先后获批了国家自主示范区和全国首批示范基地,是安徽最为完备,金融资本最为活跃,政策集成度最高,人才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没有之一。

    十二五期间,我们高新区也是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核心的一个词是产业。到去年年末我们生产总之达到1268亿。固定资产投资415个亿,大家都知道合肥是一只投资拉动的城市,高新区也是,关键是这些投资投到什么地方,我们的投资投到了工业上,投到了产业上,去年年产值是1008个亿,而且是税收收入。从去年我们有1.6万企业,年产值超亿的是105家,线上的服务企业有254家,特别是我们的主导产业,目前经过一轮波折之后,可以说基本是转型成功,合肥的高新区白电占全国的1/4,代表企业有惠而普,自有的国有资产,三洋(谐音),换了惠而普的研发基地,格力、美的成了我们白电的集群,也是智能家电日后发展的一个产业基地。从战略新型产业方面来看,包括以金奥、图物(谐音)为引领的新能源产业,以美亚光电为首的48所为龙头的公共安全产业。以及以高端化、健康医疗、生物医药产业都朝着百亿目标迈进。

    讲完了过去,讲一下现在。今天有很多投资界的朋友,今天跟我们有一些合作,看到投创伟业的老总,这些在合肥高新区打造基金丛林的开创了合作,分别建立了产业基金和创业基金。金融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对现在的判断也是最准的。从高新区现在的情况看,我们现在已经聚集的基金,真正做一级市场的基金一共是有67支,总规模有600亿,其中我们区和市出资可以控盘和总控盘的大概是100亿,我们区内企业参与的,因为区内有17家上市公司,200亿,还有其他是在高新区注册的,描着高新区企业、产业可以进行投资合作的各类基金,这是基金在高新区的聚集。从我们自己来讲,高新区这几年也在围绕科技企业和产业的扶持打造覆盖种子初创成熟期的金融产品,这是以财政资金作为撬动的,形成了资宝代、天使投资政府引导基金等8大类的合作产品。还有一个风向标,安徽省唯一一家首家民营银行,近期也选址落户高新区。

    下面讲到未来,未来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高新区着眼未来,创新谋划,逐步做了三个方面的部署,一是推进重大平台建设,我们做了三个协同创新平台,也就是说合肥作为一个中部的科教聚集中心,最优的科教资源在高新区落地,包括中科大的先进技术研究院,习大大视察安徽讲合肥养人这个点。

    合肥智能制造技术,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也代表合肥市本地本土的资源对高新区的认可,对高新区未来发展的认可。此外,我们重点在突破打造7大创新平台,这是围绕刚刚批准的合肥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蓝图,除此之外我们还做了国家开放平台,包括侨务院,中德合肥智能创新国际,创新园,在这三个大的平台建设之外,小的平台我们也没有放松,包括孵化器的建设,光复咖啡公共服务的平台,再加上后续报告的,我们制定了“2+2”的政策,创9条的政策,为人才在高新区的落地,在高新区的企业,在高新区的产学研,在高新区的教育、生活,给予高新区人才真金白银的支持。

    谈到语音和人工智能,这个产业很热,也是近年来安徽省重点打造的千亿产业集群,高新区依托中国声谷和国家智能语音产业基地,也在着力的推进产业急进,成功转化200项,形成发明专利50余项,目前包括跟踪在的项目有200余个,基本串起了从智慧城市到智能终端,到“互联网+”,到移动健康在内的语音及人工智能语音产业链。

    各位嘉宾朋友们,和大家一样,合肥高新区也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站在了一个非常好的黄金机遇期的入口。我们将继续做大,做强,做优,战略性新型产业,特别是集中力量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这无疑也为在座的诸位,为我们企业家和投资者创造了一个有着可预见的美好未来的发展空间,真诚欢迎大家更多的关注高新区,来高新区走一走,看一看,作为政府,我们做的就是要竭力营造好最佳的投资含量,与大家共享机遇,共谱合作篇章,共创宏图伟业,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议程,有请安徽省信投公司总裁祁东风先生作中国声谷项目推介,大家欢迎!


祁东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投资家、创业家,各路大咖,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首先,非常欢迎,也非常高兴在深圳借助这么一个大的主题欢聚一堂,也感谢大家的到来,同时也在此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一直以来对安徽的信息产业,尤其对我们声谷产业基地的支持。我也相信未来我们的合作会越来越紧密,我们的见面会越来越多。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基本情况。我想说一下项目的背景,然后是项目规划,也就是项目到底要干什么,国家级的项目要干什么;还有是项目有什么政策,这也是很多投资家关心的;另外汇报一下我们最近的举措;最后介绍安徽做这个面临的挑战和优势。

    项目背景。大家清楚前不久G20峰会上,习总书记高瞻远瞩讲出了未来的VR/AR这两个产业风向,从习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可以看出来,未来人工智能这个技术不仅仅是产业之争,可能是国家与国家之争,我们中国声谷的对标也许是美国硅谷。所以国家无论从互联网安全、民族文化,包括核心技术,无论小到我们的居家的技术应用、生活的便利,大到国家的安全、军工、国防,都离不开这个关键技术。所以,国家在这个层面的决心非常巨大。

    中国声谷实际上是2013年开始酝酿,当时主要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说科大讯飞这个上市公司在安徽合肥,安徽省人民政府对这个产业大力支持,促成了工信部唯数不多的部和省合作的机制。所以,首先这个背景我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不只是站在AI产业的角度,也站在未来国家的层面。我不想强调它的政治高度,因为有这个重大的意义,所以必然有相应的措施,所以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好的机会。

    举一个我觉得不是特别对标的例子。大家知道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发展国防工业,可能在汉中搞发动机,在西安搞航空,那么今天这个时代不一样了,咱们国家不是这样发展了,国家意识到AI产业非常重要,就在安徽布了一个点,以前不宣传,大量人才往那边汇集,今天也一样,未来大量国家资源和政策一定会汇集在安徽,安徽是一个国家核心技术发展的重担,希望大家意识到这一条。意识到这一条,大家的嗅觉就会更加灵敏,大家的兴趣就会更加旺盛。

    作为安徽的区域经济,作用国家级合肥高新区,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这是项目的背景。所以这个项目背景还是比较深刻和重大的。

    项目规划方面。这个项目要干嘛?不仅仅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这只是一个口号。大家知道现在一般经济中心的重点都在北上广深,大家都知道无论是金融、信息产业、工业,所有的核心研发和应用中心都在这些一线城市。所以,对于安徽这个规划的目标是这样的,我们的目标,首先我们请了工信部一所做的,不是安徽地方机构做的。我们认为我们首先要承认目前在中国的信息产业所形成的一种格局,比如说制造中心,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中心都在深圳、昆山,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移动产品的制造逐步向长三角转移,这种格局是逐步形成的。我们的目标非常简单,就是想把这个产业放在安徽、打造在安徽。当时工信部一所也给我们做了详实的步骤,包括细分的每一个垂直产业和细分维度。这个远期规划用地6000亩,也就是4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2020年产值GDP能够达到1000亿,所以这是第二项项目规划。

    第三想说一下产业政策,尤其是我们的招商,大量传统的招商是宣传我们这个地方好,我们这个地方政策好、我们这个地方环境好。我在这里觉得目前国家的招商政策普世政策都一样,比如说国税地方返还,我们政府机构是定死的,大家知道土地出让金不能返还,必须通过奖补或者基础投入奖补,所以普识政策不讲。我们安徽第一个是政府牵头打造产业环境,既然要积聚人工智能产业,就在这个基础上为这个产业修桥、铺路,所以我们花了巨资,做了很多产业基础的建设,比如说机房、带宽、存储,当然包括最常见的食堂,这些都有。头两年我们主要是关门做环境,把产业环境做好。既然要衬托国内一流的产业基地,要把环境搭好。第二是我们有专项基金,每年固化的国家资金是4亿,也是为了这个产业发展。

    最后,为大家说一下我们目前做了哪些事。刚才两位领导也说了,习总书记在安徽专门视察了国家级高新区,对高新区的创新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在今年的3月份,我们的省委书记和工信部的苗部长(音)签订了2016年部省合作协议,我们合作了三年部省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我把前期取得的工作成果简单给大家汇报一下。第一件大事,我们是关起门来搞规划,这个规划很重要,就像搞航空发动机一样。第二是造环境,我们大概花了2个亿去做这个产业环境。所以大家去了,一些基本的配套环境,我认为都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我们也会定政策的。累计入驻的企业超过50家,总共投资大概2亿,投了大概十几个项目,主要是集中于人工智能,包括机器人、包括核心技术研发。

    再接下来简单给大家说一下安徽做这个项目有什么优势。当然,劣势是很明显的,因为安徽是在相对发达的省份和发展的城市中,安徽是属于发展中区域、发展中城市,毫无疑问在思维意识上肯定属于发展阶段,但是我们有几个优势。第一个优势,国家级产业基地就立在这儿,就像发动机基地立在陕西汉中一样,我们有国家级的支持,会陆续有各种政策和各种资源来。第二个优势,我们有政府专项的支持。安徽虽然是发展的省份,但是如果安徽集省之力积聚的发展一个产业,要比发达省份、发达区域做几个产业的优势要大,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第二个优势,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政府都非常支持,我是集中支持。包括我们有专项基金,现在有4个亿。第三个优势,很多人认为是劣势,但是我认为就是优势,合肥还不很发达,这就是优势,不像深圳一样资源过度开发,大家知道深圳年底的时候有用工荒,现在用房子、用地很难,合肥是发展中城市,现在的资源足够支持这个产业,我们的发展现状反而变成我们的优势。

    时间有限,就不展开说了。在这里还是讲一下,国家级的基地期待着我们中国的各位投资者、创业者来集聚,赶紧来,早来比晚来好。来是一定要来,只要做人工智能就要来,我们表个态,我们准备一起在中国做AI产业基地,相信在五年之后我们这个目标一定会达到,我们在专业的垂直领域里面希望能够跟美国实现对抗,为我们民族产业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希望投资家、企业家尽快去安徽走一走、看一看,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项议程,特邀嘉宾分享环节,本环节开始之前,我想先请我们中国声谷的战略合作伙伴,葡萄创投的创始人CEO王昆先生来和大家聊两句,葡萄创投作为中国声谷战略合作方,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已经帮助“中国声谷”对接了超过600家人工智能企业,让更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了解了中国声谷的平台,有请王昆。


王昆:大家好,说三点,第一点说的是感谢;第二点是打广告;第三点说一下我们  是谁。首先感谢的是从昨天晚上加班今早又起来默默无闻工作的小伙伴,感谢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会场。感谢到场的14位嘉宾,大家分别从美国、香港、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地赶飞机过来,有的甚至在飞机上修改自己的PPT,我们的小伙伴也是连夜追赶把PPT的每个细节修过的淋漓尽致,再次感谢到场光临的所有嘉宾;感谢到场的小伙伴,这次论坛的区别或不同之处,我想有这几点,第一点,我们来得几乎都是人工智能产业上下链条的创始人,也都几乎是拿了融资的。第二点,来的都是投资人,起码在座的有100多个投资机构,还有就是科技类媒体。我们做了严格的审核,所以等会儿大家可以互相的交流,当然,不是在讲的时候,后面会有晚宴交流时间。我们的合作方,说合作方之前,大家手上有一张表,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回复“1”可以看到有道云笔记和云摄影做的文字直播。”特别感谢此次活动的战略合作伙伴南极圈、南友圈,感谢战略媒体“界面、36kr、极客公园、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协会”;特约行业媒体“智东西、UR头条、记AR无、深圳湾、青亭网、酷锋网、妖界、虚拟现实、镁客网、嘿科技;特约合作媒体,中国商业电讯。感谢现场直播平台,脉脉直播、微吼直播、第一路演、一直播和花椒,还有昨天晚上谈的独家音频首播平台喜马拉雅。

    葡萄,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是聚焦于人工智能产业的社群,这里面有很多的创始人和投资机构,所以,我们跟安徽合肥信投公司合作,希望以后源源不断跟政府有更多的合作,让创业者拿到资本的钱,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大力的支持,感谢政府。干货不多,往往结尾的时候要么就是诗歌,要么就是一段台词,今天用一部特别喜欢的电影《勇敢的心》里面一段台词想送给我们的创业者,如果战斗可能会死,如果逃跑可能会活,你们愿不愿意用这个日子换一个机会,那就是告诉敌人们,也许他们能够夺走我们的生命,但是夺不走我们的自由。


主持人:下面正式进入嘉宾分享环节,我来隆重的介绍下即将上台的分享嘉宾:迅雷创始人、松禾远望资本创始人:程浩。程总,15年互联网从业经验,迅雷网络创办者,并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投资领域:人工智能、VR/AR、企业服务、互联网金融。松禾远望资本:专注于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人民币早期基金。 下面请程总给我们带来《自动驾驶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的主题分享。


程浩: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接受葡萄创客的邀请有这么个机会跟大家分享。因为今天是人工智能相关的论坛,所以选了一个跟人工智能比较相近的题目,自动驾驶。在座很多投资人大家都有所耳闻,自动驾驶最近还是挺火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硅谷,都是挺热的创业方向。为什么自动驾驶这么火,或者说未来的前景怎么样?首先自动驾驶是一个万级的市场,有两家最基本的作用,第一是自动驾驶的安全,在全世界范围内大概有90%的交通事故都是人为的,救驾也好,疲劳驾驶也好,另外,自动驾驶能把这些问题解决,还有就是很多人花很多时间开车,未来有自动驾驶,上车就可以工作,可以减少时间。而且现在从传感器技术也好,从大数据也好,从计算能力也好,慢慢开始成熟,整个行业已经开始从辅助驾驶往自动驾驶过渡。未来自动驾驶一旦成熟,基本上对人类的出行改变影响巨大。

    首先,未来自动驾驶一旦成熟的话,很多人都不需要买车,买车的人是极少数,既然不用买车,汽车也不用买保险,未来是保险公司跟汽车厂商或自动驾驶提供商的合作。自动驾驶系统或自动驾驶算法做的好保险就便宜,系统做的不行保险就很贵,甚至有一天政府不让你上路。包括汽车后的保养、二手车的交易,这些都受非常得大影响,也包括停车场,未来肯定不需要在城市建这么多停车场,现在找停车场是非常费劲的事,未来对停车场的需求会少很多,未来城市里很多的停车场可能会被改造成公园,这是对自动驾驶长期的大趋势。

    今天主要的主题是自动驾驶的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在讲这个之前先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我们在手机领域,在无线互联网或者对于移动通信来讲,分三个级别,最底层的是手机制造商,华为也好,Oppo也好,基于它之上的是安桌操作系统,只有操作系统和手机是没有办法打电话的,还缺移动运营商,我拿自动驾驶与手机做一个对比,自动驾驶,谁是硬件提供商?显然是汽车厂。操作系统就是自动驾驶系统,运营商是谁呢?运营商就是现在的滴滴打车和uber,只有这三个在一起合作起来,这个事才能对用户有价值。

    现在的趋势是什么呢?现在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这三层,每一家都在向它的其他层面去延展,对于车厂来讲,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车厂都在研究自动驾驶,丰田在硅谷成立了自动驾驶研究室,包括通用汽车,前段日子买了Corsete,车厂担心自动驾驶以后沦落成硬件提供商,中国近年还能卖两千多百车,未来是按需用车,量就会少很多。

    从商城来讲,从滴滴大车、Uber来讲,他们本来就是共享经济,他们除了提供服务,必须也做自动驾驶,uber亲些日子收购了otto,uber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开始上路试验了,从运营商来讲也一定要从操作系统提升,必须做自动驾驶。从中间一层,也就是操作系统,做无人车系统来讲,它必须得往上走。最近发生的事情,谷歌已经在三反(谐音)常识提供出行服务,uber也好,谷歌也好,一定要互相是渗透。按理说谷歌是uber的投资人,是03、04年投的,投的时候肯定是想说,未来做数据服务,你做自动驾驶,未来提供服务,一起合作。但是从现实中,确实是不太可能的,事实上已经各自渗透到对方领域。

    现在的竞争态势有三个论点,第一个,未来中国百度和滴滴打车必然有一战,他们之间我认为不是合作关系,一定是互相取代的管理,谷歌投资uber,后来是各自做各自的事。对于百度,为什么要往上走,因为滴滴打车往下走,滴滴打车为什么要做无人车操作系统,这个答案非常简单,假设有一天所有的汽车都用了百度的自动驾驶,百度接下来会做什么呢?一定会提供出行服务,说白了就是把滴滴打车干了。如果你的车是自动驾驶,做出行服务太容易了,对于百度这么大的企业来讲,每年几十个亿利润,在一线城市买车很容易,滴滴打车是属于C2C的模式,很容易被B2C无的模式所取代。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企业提供自动驾驶,不用给司机下单,这个变化实在太大了,百度自动驾驶产品一旦成熟了,一定会推出打车服务。

    从滴滴的角度来讲,它必须得做自动驾驶研发,除了自己做研发以外更应该做一些布局和研究,甚至应该多投几家自动驾驶研发的公司,如果这个没有抓住,对它来说是颠覆性的打击。

    第三,我认为谷歌未来会收购一家车厂,因为谷歌从09年开始做自动驾驶领域,但是它跟车厂的关系一直不冷不热,很多车厂认为它是一个威胁。谷歌做了7年,其实跟车厂的合作没有真正起来,这是为什么谷歌在半年前挖了一个谷歌自动驾驶的CEO,即使这样,他们之间的合作还不顺利,因为大家都是互相堤防的心态,现在用你的操作系统,未来变成你的硬件提供商,大家相互堤防的心态使得谷歌没有办法跟彻底真正开展工作,谷歌靠自己的几百辆车做大数据很牵强。做自动驾驶最基础的服务就是高精度地图,核心是靠众包,谷歌现有的几百辆车形成高精度地图是不够的,未来一定是跟人家合作或者是收购彻上,全是装上谷歌的系统,跑在路上把时时的路况录下来再贡献出来,样的话才能形成高精度地图。谷歌未来会收购一家车厂,这是我对行业趋势的判断。

    提到创业,可能也有些投资人也好,或者是从业者问我,现在在无人驾驶方面关注的公司已经很多了,基本上有三波,有百度、谷歌、uber、滴滴,这三家基本上是巨头,基本上都是百亿美金市值以上的公司,这么多巨头盯着,客观的来讲,可能很多创业者,创业过来人心里都很清楚,在创业的时候选择一个方向,通常最开始这个领域都是巨头聚焦的方向。反观自动驾驶这个领域,现在很多还没有开始做,巨头都进来了,对创业公司来讲相对不是那么乐观,但我觉得还是有机会,还是有很多细分领域,举个例子,像公园也好,景区也好,里面也有自动车,那个相对比较简单,因为路况很简单,无非就是从A点走到B点,再到C点,再回到A点,里面也没有别的车,最多有一些行人的判断,再者这个车开的也不快。类似于otto,专门为2B提供一些服务,类似于卡车货运,我这个自动驾驶专门给卡车货运提供的,比较客户化的需求,这些是刚刚说的三类巨头还没有盯上的领域,我觉得这些领域是有机会的。2C领域,相对来讲竞争压力会比较大,像我刚才讲的,所有的车厂也好,科技公司,百度、谷歌、滴滴打车、uber都进来,在2C领域如果不能做到运营商级别,未来做不到像滴滴打车或uber这样,最好的机会就是被收购。当然,被收购不是一个坏结果,推出周期短了,天花板上限没有那么多。

    客观的讲,我认为被收购的机遇还是比较大。一方面,中国的车厂还是挺多的,另一方面,在未来自动驾驶这个领域,我觉得可能会有防火墙,我不代表政府,仅是个人观点。百度再起来,有一部分原因是谷歌,中国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因为有防火墙,在自动驾驶未来有可能也会有防火墙,也是未来众多创业公司的机会,因为今天时间有限,简单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自动驾驶领域还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领域,除了自动驾驶以外我们还面向企业服务和互联网金融。这也是我们一个公众号,里面有关于对自动驾驶的理解,也希望有机会跟大家共同探讨,在公众号里面可以找到我的联系方式,未来可以有更深入的交流。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登台的是:大朋VR首席战略官,章立。章总,曾担任ARM公司亚太区生态系统负责人,打造了ARM Mali GPU在移动游戏、智能互联家庭、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AR/VR等生态领域的领先地位,MaliGPU也成为了全球出货量最大的移动GPU架构。下面请章总给我们带来《大趋势之移动VR》的主题分享。


章立:非常荣幸能够受葡萄创投的邀请参加中国声谷的人工智能峰会。因为人工智能简称AI,大家目前会谈VR/AR、AI,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未来怎么发展,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在大朋VR创业之前在ARM负责亚太区生态,随着人工智能逐渐从PC端向云端转化过程中,我们跟中国大牛都在接触,今天会场就来了人工智能的牛人,也是我在ARM的一些老朋友。作为VR的小伙伴代表,今天分享一下,从AR的角度出发来如何看VR,如何很AI人工智能相结合。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个主要的话题是移动VR。因为大朋不仅有PC VR的产品,类似于HTCweb(音)这样的产品,我们未来的产品是VR,各位在会场不会背笔记本了,拿的是手机,这样绝对了未来新的广泛用户群体,一个新生态要形成最需要的是用户,所以哪个地方有最多的用户,哪个地方就有最大的希望形成一个新的生态。

    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张图(见PPT),从技术成熟度来讲,全世界新的技术成熟,从萌芽成熟到经过波峰、波谷,大概要经过这样一个曲线。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其实AR、VR各自都已经处在相对成熟和稳定的阶段。AR起源于60年代,已经经历过波峰和波谷,那时候用非常大的计算工作站和大的计算单元才能完成,那时候很难讲AR,颜色有八位色,很难让自己沉浸进去说这是真实的。但是今天大家去京东、天猫、华强北很容易买到高端到中短的VR、AR设备。从另外角度来讲,AR是更加开放的环境,VR是封闭的。开放的环境,技术难度会更高,因为更加讲究专业性垂直领域的场景。从我们角度来讲,最先成熟、最先to C,最先让你戴眼镜的是VR,上面有视频、游戏,有VR+教育、VR+旅游。当这个眼镜成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我们就有好的时间点把人工智能加上去。人不可能需要很多幅眼镜,我戴了一幅VR的眼镜,再备一台AR的眼镜,再准备一台人工智能的眼镜,这不合理,所以最终这小小的镜片会成为人类生活中相对于手机、电视之外的一块屏幕。

    看完整个大的趋势,我们再来看,在今天VR的状况下,整个科技发展一定有很多红利存在,除了技术红利就是资源红利,今天很多在从事VR创业。从我角度来说,今天VR依然处在技术红利阶段。我看了很多文章,朋友圈各种文章都会有,最近讲VR到底缺什么,很多人觉得VR缺内容。VR缺内容这件事情应该这样看,VR缺内容制造者吗?缺游戏的开发者吗?不仅是全球,中国经过了网游、端游、手游,能够设计出酷炫的游戏,但是今天有没有一款让你舒适佩戴、重量很轻、价格适中,而且不眩晕的设备承载这个内容。如果没有好的设备承载,再好的内容也不会合适,怎么把VR的设备做的足够好,当你有足够好的时候足够好的内容才能够承载。

    我们和全世界最好的引擎合作出非常好的内容,但是跑在HTCWeb上也跑不起来。什么时候抓技术红利?当技术出现一定的标准化,当VR硬件有标准化可能,当VR软件有一定标准化的时候,开发者有一定标准化平台部署广泛内容,这就是VR红利的时候。所以今天直接扑上去做VR内容分发和内容平台,每个都可以做自主选择,但是我们的选择是通过抓住技术红利来抓住未来的内容红利,通过做一个好的、足够轻盈的VR设备,包括VR的外围交互设备来承载好的VR内容,当VR内容红利爆发的时候确保能抓得住。

    这是跟大家分享的图(见PPT),第一,VR在今天在哪里,第二,我们在VR潮流中在哪里。今天在深圳,跟大家分享一个消息,在8月份的时候,大家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VR,从HTC的Web,到各种各样的盒子,包括华强北几十块钱的有很多,8月份深圳一共出货了多少台手机盒子呢?一个月1000万,包括沃尔玛采购的300万台。这些盒子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一定意味着有1000万人来体验,至少有这么多用户。VR市场正在从一个新的产品出来之后的曲线,从早期的接受者、早期的玩家、极客尝试新东西,慢慢的走向早期的普罗大众。在早期里面,我们看到移动和PC主机,PS VR等等都是依托主机,最大的弊端是什么?一个典型的例子,最近北京的学校找我们做VR+教育,50个学生希望用VR视频方式让所有小朋友知道海底世界怎么样,让大家知道在宇宙中看太阳、看地球是什么样子,你不可能在这么大市场里面放一台价值1万至2万的PC机,也不可能每人配一台手机,什么是最好的?当然一体机。这种情况下,一体机在轻便性、可用性和高体验上面,是高于手机盒子,同时优于PC VR的存在。

    这是IDC最近给的报告(见PPT),从第一个饼图可以看出来,小硬件最便宜,手机盒子从100多到几十的。绿色的是PC VR,各种体验店,包括深圳的体验店和北京的三里的一些体验店,还有我们的一体机,这个是Q1的。实际上从4月份开始,整个中国一体机市场正在蓬勃爆发,整个曲线是增长非常快的。移动VR为什么一定会是相对于未来PCVR或者手机VR有更大的空间?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移动VR是踩着移动设备发展的趋势而上的,并不是一个新的生态。比如说智能手表,智能手表原来不存在,为什么人多需要一块手表和手环?你需要新的方式普及用户。移动VR,你有手机和平板,踩着手机和平板往上走的话,其实有非常大的用户量。

    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13亿台,如果我有10%的转换率,1.3亿用户变成VR用户,凭空可以出1.3亿VR的初级货,这是任何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很难达到的,所以踩着移动大潮看VR,是我们非常有信心的说移动VR是未来新的支撑点的。

    左边这个图(见PPT)是今天的现状,未来VR的产品一定是这样的三角形和金字塔形状。高居金字塔顶端的一定是PC和主机VR,并不是头显多贵,而是整个计算机资源非常昂贵。另外,大家回想或者扪心自问,今天各位家里谁还会配显卡非常强的游戏机或者PC电脑,或者你没有买,而因为这个头盔买这个电脑放在家里。PC VR在金字塔顶端,在中国的现状主要是2B的业务,各种体验店、网吧,就是线下的。要求需求碎片化、定制化,而且量不会相对特别大。往下走,一体机、高级盒子和便宜的盒子,估计2018年移动VR的比例会非常大,同时一体机的移动VR占比非常大,原来初级的VR用户会向更加高级的VR体验转移。

    这三点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移动VR是未来VR发展的方向,手机VR不足以提供最好的移动VR体验,移动一体机是移动VR的未来。大家马上看到Google有VR的手机,Google说凭什么说移动VR会比手机VR好?手机VR未来也会换2K、4K的屏,我和一体机是不是越来越近?恰恰相反,从这三点可以证明,未来移动一体机的体验和手机VR体验反而会差距越来越大。第一,手机首先是一台手机,在屏幕和视觉设计的选择的时候首先要受限,一体机可以选择两个小屏幕,两个2K变成4K。手机永远不可能分屏,永远是一块屏,视觉感受上就落后于一体机,一天看不明显,未来会越来越并且。第二,VR最重要的除了沉浸感、视觉感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交互性。甚至说,VR的未来在于交互。打个比方,今天如果给你一台VR设备,让你用传统的X-Box的手柄让你玩地上捡金币的游戏,你会觉得很逊,如果让你体感的去在地上真的捡一个金币,你会感觉有趣,这样用户黏度和感受也不一样,手机VR没有办法做到高级深度的互动,一体机可以提供一站式的交互体验。手机首先是一台手机,VR甚至算不上手机的第二应用场景,甚至第三、第四、第五,手机使用过度之后会发烫,会降频,降频之后你会很晕,很晕之后会不适,你可能会吐,这在手机VR上面用很长时间,移动一体机有各种主动散热体系,可以维持三个小时的工作。今天大朋VR一体机上面单个用户累计时长是多少?大家可能觉得看不了VR,看不了几分钟。在我们后台数据,单个大朋VR一体机用户单日累计时长超过1小时40分钟,将近100分钟,这是现实,很多人在看各种各样的片。

    未来,随着VR使用时间越来越长,手机VR和一体机不是越来越近,因为时长才是未来用户真正的价值所在。人类追求自由不羁的天性,决定了移动VR是新的星辰大海。如果VR不能让你自由无拘束的在小小的房子内移动的话,为什么还要VR呢?VR就是为了满足自由不羁,想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的诉求,不要告诉我去不了,不要告诉我需要绳子。未来做社交,很难想象各位背着PC电脑做社交,相信大家现场做直播也不会背着PC电脑,社交的根本需求在移动。

    商业博士方面,VR并没有带来新的商业模式的变化,线上、线下和to B,但是有一点是中国特有的,就是线下模式,这是中国特有的模式。在国外没有网吧,除了韩国和中国有网吧,其他基本上没有网吧,中国这也是目前内容开发者容易变现的。

    这个场景马上会变得平淡无奇(见PPT),上百人会戴着VR设备去参加会议,今年年底之前有几场会议,大家可以期待一下。这张图出来大家会觉得很炫,觉得不可能,像黑客帝国一样,今年全国人民会见证,会有上千人的VR的集中体验。

    VR的生态和别的生态没有太多不同,从硬件到平台、到内容到工具,每一个环节都是创业者可以深耕细作的环节。

    最想分享的是,未来VR的成功一定不仅仅是VR的成功,一定是VR+AR+AI的成功,因为对我来讲,最重要的是这副眼镜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替代或者离不开的设备,当这块眼镜成为你很重要的那块屏,对我来讲就是选择合适的应用场景、合适的用户需求,把AR+VR+AI结合在一起。

    这就是今天作为大朋VR创业者想跟大家分享的我们对于VR的看法。现在智能硬件有很多分类,手表、手环、无人机、智能机器人,VR是未来能够承载起海量内容和服务的平台,也是未来成为标准化和广泛部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新的智能硬件的分类。

    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有请创客总部、创客共赢基金创始合伙人,李建军。李总,是中盛资本合伙人、中国投资人中心发起合伙人、联想之星创业联盟副理事长、共青团创业梦想导师。创客共赢基金:2年时间孵化投资278余家移动互联网企业,其中超过119家创业企业获得总规模6亿元以上投资。投资案例:牛视科技、校导网、变胞机器人、微跑小蛙等。下面请李总给我们带来《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孵化与投资》的主题分享。


李建军:上一次在北京的活动参加了,上次讲的是VR和AR,当时也比较火。这个是我第一次在公共场合讲这个问题,创客总部在做早期的项目投资和孵化,应该说从去年的后半年开始,我们已经在做一些跟人工智能、科技创新项目深入的孵化和投资。我们觉得很多人认为在科技这个领域,比如说人工智能科技领域,关键技术全都在高外。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其实中国有大量的实验室的技术,我们叫做知识资本,有这样的技术存在,而且这样的技术积累了很长时间。只不过这种技术在商业化或产品化的过程中是有一些问题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完全靠资本能够去推动往前发展,这也是中国和国外的一些差别。因此,我们把它和深入的服务结合在一起,我们相信也会很中国声谷有大量的合作,我们也推进了一些项目。

    我们把自己定义为资本孵化+投资。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两件事情,发现价值和体现价值。从投资的角度来讲,看到一个产品或者一个项目,它符合你的投资逻辑和投资价格的时候可以出手,但是在科技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新的技术领域,会发现,其实它还是有些问题,需要做更多一些工作。

    整个高校的技术或者是实验室的技术,到了产品化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说,很多科研人员只对技术有一定的理解,但他并不对市场有理解。比如说很多科研人员的技术承载在各个技术线条上的积累,也就是说这个技术并不掌握在他一个人手里。还有,比如说他的技术有专利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很多不是独立的发明。整个技术要往下推,整个技术要成为商业项目其实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作为一个投资机构,可能还差一些东西,所以我们把另外一块,把深入服务补上,把整个产业化链条做起来。

    这些事不仅是我们在做,在国外,比如说斯坦福,它们已经在做,怎么样把科研化做匹配,怎么样用商业的逻辑做配合,我们也在进行新的尝试。最后会发现,做这件事情,其实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找到一个科研项目,然后给他钱就可以了。深度孵化投资,需要有业务合作,我们叫业务合伙,也需要有产业方面的,比如说产业资本,比如说政府的扶持,比如说投资机构,比如说高校的实验室,商业的合伙人。会发现,其实是一个全逻辑的概念,对于一个科技人员来讲,它整个技术如果想商业化的话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各方面的人员来做服务。需要业务合伙人帮他梳理技术在业务导向方面哪一个离产业化的路径最近,肯定要兼顾理想和现实,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离产业化最近的可能是某一个技术点在某一个产业的突破,这个时候业务合伙人就非常重要。

    我们还会发现,还需要产业资本的介入,比如说很多上市公司,很多大的公司他们在产业基金的布局需要某些项目需要匹配,有大量的政策支持某一个类型的产业在某个园区的落户和规模化的发展。还需要高校实验群体,因为很多技术是需要进行不断的整合和匹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来做各种工作,除了我们给他钱以外,还需要更多的服务。

    我们自己投了两家科技产业化的平台,把整个中国实验室技术进行梳理,我们也专门投了科技成果的搜索引擎,可以搜到整个技术的主线。因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创新会完全爆发、扁平化,模式创新是不断进行的过程,比如说中国无人机技术核心技术掌握在哪些人手里,技术的积累,也就是这样的连贯性,不可能找到除此这个线条之外另外的技术。举个例子来讲,所有技术的主线条其实都可以通过逻辑的分析和数据能够看到,这也很清楚的能看到技术未来的走向。

    在另一端,我们也投了对应的平台,能抓住企业的需求,比如说实验室企业检测的需求,在检测的过程中提出对自己企业未来发展的某各环节,或者是某个板块有一些新的想法,这个时候发现企业的需求和技术的需求如果能对接,也许目前只是一个应用,未来可能是一个行业的产业化的机会。纷繁复杂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商业化的投资机会,这是我们做的一些工作。我们列的案例都是跟人工智能和新兴科技相关的。

    我们希望做的事情,也是我们的理想,坚持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对早期投资,或者是对科学技术创业人员来讲,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爆发,而且人员跟行业是息息相关的。希望未来在这个领域不断的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企业。



主持人:下面有请狗尾草创始人CEO,邱楠。邱总,十余年技术积累,于2013年创办狗尾草智能科技。狗尾草:2016年6月A轮融资过亿,估值超1亿美金,登录纽约时代广场、米兰国际时装周;2016 年,推出全球首款 AI全息3D主机holoera。第一代智能情感社交机器人公子小白,在京东&天猫线上销量始终保持第一。下面请邱总给我们带来《人人都爱黑科技》的主题分享。


邱楠:谢谢大家。聊一聊黑科技,其实“黑科技”这个词应该不算是一个非常正规的说法,应该算是一个网络用词。常常说黑科技,而且用这个词的一般不是科技圈的人,因为科技圈的人自己来看觉得没有什么是黑科技,大家都会想这个原理是什么样。相反是消费者或者科技圈以外的人,看到一件让他觉得惊诧、惊讶或者耳目一新的产品,他会说“哇,黑科技”。

    就在这个月9月8号,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科技产品公司苹果,刚刚发布了第10代iPhone产品,iPhone7,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苹果的股价就开始往下跌。我们在iPhone第七代手机上面没有发现更多的黑科技因素所在,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特别特别惊喜的地方。如果说乔布斯时代和库克时代的iPhone比较,两个最大的区别在于,当乔布斯时代的时候,每一次我们对于iPhone的猜测,到发布会的时候发现准确率基本为0%,到了库克时代,每一次发布会的时候,猜测是100%。每次我们觉得乔布斯像一个魔术师一样,站在台上从礼帽里面变出一个兔子,你会感觉全身颤抖和激动,当库克这样做下面人全部都说我们知道了,因为缺少了我们对新的科技的期待。

    事实上,我会觉得,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作为一家产品公司,其实我们应该都有着做黑科技的这样一个梦想存在。其实在科技公司来说,有非常多的公司,我们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叫技术型的公司,一类叫产品型的公司。但是,我们恰恰太多产品型公司,包括现在非常多的创业公司,当他们在做产品的时候,其实他们并不是在做他所热爱、他喜欢或者他觉得很酷的产品,他们做产品的导向常常是觉得这个领域好像不错、这个领域好像很赚钱。包括我们做人工智能也好,我们做机器人这个领域也好,其实很多人都是跟风做一个产品。

    最近这一年多,从2015年开始,突然就好像有一个说法,机器人的元年到了,元年带来的结果我也没有感觉到有很特别的,但是突然发现,我听到了很多同样的故事,“我是一个父亲,我因为创业很辛苦,我没有时间陪我的小孩,所以我一定要做一个陪我儿子的机器人,能够给他带来一个欢乐的童年。”我就觉得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怀讲得太多,好像就不再是情怀了。没错,儿童市场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市场,但是你真的是想要做科技产品吗?你真的是喜欢人工智能吗?这真的是你兴趣所在吗?你真的觉得这种产品很酷吗?还是仅仅为了赚钱而已?以前说不要追求成功,做一件事情专注就会成功。同样,我们做一个产品不要追逐市场、不要追逐风口,因为你追到的可能不再是蓝海。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没有自己的兴趣,对产品没有理解,而追逐所谓的热点,其实你追到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什么样的产品可以成为一个黑科技?人人都说想要做黑科技的产品。我们说黑科技就是把科技和设计结合,做出超出我们心理预期的不一样的有趣的很酷的东西。怎么理解这个话?我们国内的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大家都是技术方案型的公司。我们看到很多创业型公司都在走技术方案这条路,公司发展中不断提供技术方案;另外一类公司是产品公司,我们恰恰在做产品公司的时候,很多只注重了产品的销售、产品的渠道。而国内真正做产品的公司里面,其实比较缺乏的就是能够把技术和产品做到真正结合的公司。

    我们说,黑科技要怎么去做?有两点:第一点,我们认为一定要有非常深的技术的能力;第二点,我们觉得需要有很好的科技的想象能力。技术能力就不说了,我们从人工智能来说,大家都知道对人工智能的深度会非常深,在想象力这一点,作为产品的想象力,其实很多时候做产品,误解了对产品的想象力。什么叫对产品的想象力?我们发现做产品的很多时候,会做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想象,比如说我做一个音箱,说我开一下脑洞,想象一下把它跟台灯结合,做了一个台灯音箱。我做了一个移动电源,发挥一下想象,和手电筒结合,做一个移动电源的手电筒。好像这种闹洞开得很大,但其实这样的想象只是把功能简单的结合,而真正对于黑科技的想象力,其实他一定不是功能和功能的叠加、功能和功能的结合。我们觉得最好的想象力,其实是不同技术之间的应用相结合,而不是不同功能间的应用相结合,这一点才是我们做黑科技的想象力最重要的地方。黑科技要想真正做到它,就像刚刚我说的,它应该是科技和设计的相结合,需要你一定要做的不同的事情,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其实就是你如何把这两样东西结合起来。有了很深的技术和很好的想象力,是不是有了成为黑科技的充分条件?其实不是,只是必要条件而已。真的要做一个黑科技是没有充分条件的,因为做产品的人,就像我说做黑科技是要Think differnet,你是没有办法通过简单的市场调查需求做出来的。如果简单的通过市场调查的需求就能做出黑科技的产品来的话,很可能调查出来的是一个伪需求,这就是一个最大的陷阱。

    人工智能的黑科技在哪里?其实人工智能作为比较前沿的技术,大家都在说,我们应该会想象得到很多的黑科技,曾经我们的人工智能里面有非常多的黑科技。当Siri刚刚出来的,最开始接触Siri的一定觉得它很酷,是黑科技。当自动驾驶技术出来的时候觉得很枯。当AlphaGo赢了李世石的时候我们觉得无法想象,但是黑科技是有时效性的,黑科技最强的就是时效性,我们对新鲜感的追求很快就会结束。就像干将莫邪的宝剑在当时就是黑科技,今天AlphaGo赢了李世石就是黑科技,假设我们听到什么再赢了谁,好像就很平常很容易被大家接受了。所以说,要想保持科技的创新,要想保持黑科技的持续性,最重要的,第一,我们要更有想象的把不同的技术应用结合起来。第二,我觉得要把数据和内容变得更有价值,因为很多人常常会觉得技术一定要有壁垒,一定要寻找新技术,但其实对于工业界产品来说,真正有价值、真正能够形成壁垒的,不一定是你的算法技术,因为算法技术在学术界是公开的,在很多论文上面都可以看得到,但是真正最后能够形成壁垒的一定是数据上面的技术。你在数据上面的积累,你在产品化当中所做的每一项工程化的努力,这才是你最后真正的壁垒,和让你领先于同行竞争者的地方。

    所以,我们来讲,人工智能目前的特点有哪些?人工智能目前的特点有三方面:第一,感知智能上面非常强,认知智能上面非常弱。所谓感知智能非常强就是,特别是这几年深度神经网络在人工智能大范围使用之后,随着深度学习到增强学习,甚至现在开始的迁移学习,我们对于视觉、对于人脸的识别、对于物体的识别和声音的识别,这些感知上面做的非常强大,远远超过人类。但是认知层面远远不够,下一步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突破我们认知智能上面的局限,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我们是弱人工智能的时代,离强人工智能还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第二,目前的人工智能是低覆盖率、高准确率。什么是低覆盖率?以感知智能来说,好像我们通过视觉识别来识别非常多东西,但是覆盖率仍然很低,并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够覆盖,但是准确率非常的高。比如说当我们通过深度学习给我们的计算机,为了上千万张、上亿张关于苹果的图片,再给它一个苹果,它一定能够非常准确的识别,准确率能够做到很高,但是也只能识别苹果。要让它覆盖到所有物体,它的覆盖率就会变得很低。第三,效率很高,但是决策上面不能作为强决策,只能是一个弱决策。我们生活当中,常常希望人工智能能够成为我们的助手和伙伴,但是其实它有着很好的数据收集能力和一定的数据计算能力,但是作为最后决策的时候只能作为辅助决策。

    

上一篇: 中国声谷招商推介会暨人工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全程报道(下) 下一篇: 《OP放大器与晶体管的放大电路设计》实验板众筹上线啦!
021-54880662 saoic@saoic.com

扫一扫 关注我们